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化解古籍出版“人才荒”? 来看凤凰出版社的用人之道

章红雨 尹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9-05-07

在被认为是小众的古籍出版界,人才缺乏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然而改革开放40年来,转企改制使古籍出版社拥有了自主选人、用人的权力,“人才荒”有所缓解,更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古籍整理图书近3.6万种,近90%的古籍图书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的。


40年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古籍人才。地处南京的凤凰出版社便是一个典型案例。2009年转企改制的凤凰出版社,凭借稳定的人才队伍,改变了过去缺人、少钱、库存大的状况。如今,凤凰出版社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连续10年入选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省内排名第一……


选人才,编辑学科结构趋合理


据介绍,目前凤凰出版社29位编辑中,有9位编审、7位副编审,含7位博士、17位硕士、5位本科生,学科涵盖古典文献、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各个学科。作为一家不足50人的“小单位”,这样的人才队伍令不少古籍社眼热。


然而时光倒退至1984年,当时还叫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凤凰出版社,仅有员工七八人。至2002年更名时,员工也不过18人。人员少、部门缺、库存大、没钱出书的状况,至今令在该社工作28年的凤凰出版社原社长姜小青记忆犹新。


回忆2006年开始“招兵买马”的情景,时任总编辑、法人代表的姜小青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转企改制的改革要求,裹挟着凤凰出版社不断改变思想观念,那就是敞开大门,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需求的编辑。


一番讨论之后,一个朴素的原则定了下来,即将热爱并有志于本专业的人才列为首要人选。


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宋史专业的硕士汪允普,向凤凰出版社投来简历。通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笔试后,这位“一心南下”的硕士引起姜小青的注意。在得知其十分热爱所学专业,但担心在北京落户有难度时,姜小青心中暗喜,并专程到北京与其进行面谈。


如今,汪允普已是凤凰出版社的骨干编辑,并担任社里中层干部,他编辑的《黄式三黄以周礼学文献辑笺》《明代宦官资料长编》等图书,得到了学界认可,目前,他正在主持大型古籍整理项目《清经解》(校点本)的编辑工作。


其实在凤凰出版社,像汪允普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入职的人不在少数。自2006年开始招聘起,已有近30位年轻人走进凤凰出版社,这批年轻人已经成为凤凰社古籍出版事业的骨干,大多数的年轻编辑都主持着一项或多项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的编辑出版。“我看中他们不为‘稻粱谋’,而是对古籍整理、古籍出版事业真正的热爱。”姜小青说。


“成立30多年的凤凰出版社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高学历编辑从来没有这么多,编辑学科的结构从来没这么整齐。而这完全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让凤凰出版社有了自主选人的机会。”姜小青说道。


用人才,“小社”也能获大奖


有了这样一批优秀出版人才,凤凰出版社可见的另一变化是,古籍专业出版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已成为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持续不断出版大型文献整理的专业古籍出版社之一。


据统计,凤凰出版社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有20项,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有19项,近5年来,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9项、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41项……


此外,《册府元龟》(校订本)、《赵翼全集》、《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李太白全集校注》等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元文》《陆士衡文集校注》《宋代文学编年史》《文心雕龙解析》等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小社”也敢接大项目,也能获大奖,与国家对于古籍整理工作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姜小青说,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了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和古委会项目等资助方式。在此背景下,有着人才优势的凤凰出版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主持凤凰出版社15年出版工作的姜小青说:“社里鼓励年轻编辑去独立策划组织国家级重点选题。对于这些重点选题,社领导只在社会效益、学术价值等几个关键问题上提要求,而不给他们经济上的压力。目前,凤凰出版社的数十项国家各级重点图书选题规划,许多都是由年轻编辑策划和组织的。”


对此,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毕业的林日波深有体会。他仍然记得2009年入职凤凰出版社时社长姜小青说的那句话:“我们的单位虽然不大,但可供你发挥的平台一点也不小。”


入社后,林日波的专业优势得到极大发挥,他主持编辑的《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闽中理学渊源考》《玉海艺文校证》《文选旧注辑存》等图书,屡次获得全国、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他本人也成为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编辑奖的唯一获得者。日前,林日波又被破格评为编审,并于今年进入了出版社领导班子。


“国家有支持,企业要做的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姜小青说道。


留人才,出版社在质变中强壮


周期长、专业性强、收入较低,跟踪出版一部“大书”,编辑也许会从满头青丝“熬到”满头皓雪……


业界对从事古籍整理与学术出版编辑的生动描述,让不少已从事古籍出版的年轻人转向他业。而人员的频繁调动,特别不利于那些周期长、专业性强、规模大的重点古籍图书出版。


怎样留住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人才?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很重要。转企改制后,不讲经济效益难以生存,但出版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则无异于“自掘坟墓”。在凤凰出版社,无论是考核还是激励机制,均强调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在这样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氛围下,编辑人才“有为”就“有位”。除此之外,出版社为编辑提供一切可能的培训、学习机会,鼓励各类在职学习。


引人关注的是,凤凰出版社还为编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路开绿灯,甚至要求多名编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定人紧跟国内几大学术团体,参加每届年会,了解学术动态,结识专家学者,提高专业水平。这几年,该社有几名编辑被一些学术团体吸纳为理事,有的还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课题参与者。


在出版界人才流动较快的今天,凤凰出版社秉持编辑不是社里“私有财产”的管理理念,反而使凤凰出版社保持了较高的人员稳定度。据了解,自凤凰出版社开始陆续招聘和引进年轻人以来,仅有几名编辑因家庭等特殊原因离职。


“要留住人才,就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光使用不培养,留不住人才。”姜小青说。


人才队伍的稳定,让凤凰出版社多年存在的缺人、少资源、没钱出书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近5年来,出版社销售规模、利润不断增长,每年都完成了集团下达的经济指标,2017年,一个不足50人的古籍专业“小社”,实现利润300多万元……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出版业转企改制让企业有了自主用人权,而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使凤凰出版社不仅解决了自身人才缺乏之痛,也在质变中逐渐强壮。



︱相关阅读

 ● 整整60年,在这个机构的带领下,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显著成就

 ●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度古籍出版资助项目开始申报


( 责任编辑:徐平 )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